新加坡发展历史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新加坡古称淡马锡。8世纪属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纪是马来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达新加坡,与柔佛苏丹订约,开始在新设立贸易站。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次年划为直属殖民地。
1959年,新加坡实现自治,成为自治邦。1963年9月16日与马来亚、沙巴、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早期文明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室利佛(三佛齐)自683年间征服巨港之后崛起,国内统治成功之后便称霸苏门答腊全岛,继而向周围扩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和粪他海峡。 由于三佛齐连年征战,国力不断削弱。11世纪,南印度注辈国勃然兴起,大举东征,攻占三佛齐首府巴林邦,逼其迁都詹卑。新马地区单马令等属国也乘三佛齐衰弱之机纷纷摆脱其羁绊。在此期间,三佛齐的一位王子名叫圣多罗伏多摩(桑尼拉乌他玛),在其岳母即廖内岛女王的资助下,1299年来到新加坡岛建立僧伽补罗国( 又译新加坡拉),梵文意为"狮子城堡"。 新加坡拉王朝立国百年,因其北方受到暹罗的威胁,南方又遭爪哇虏掠,王位传至五世,遂为麻诺巴歇所灭。
13世纪末,室利佛逝国的王室后裔拜里米苏拉来到新加坡,但是不久之后,因得罪暹罗大城府王国,导致对方派藩属彭亨出兵讨伐淡马锡。拜里米苏拉不敌逃到马六甲,改五屿地名为满刺加,建立了马六甲王国(满刺加、麻六甲)。 1414年, 拜里迷苏拉国与苏门答腊波散王国的公主结婚, 并改信伊斯兰教, 招徕许多穆斯林到满刺加经商。由于马六甲王国地处马六甲海峡,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很快就发展成为东南亚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东西方交往转口站。
随着葡萄牙与荷兰人的到来,及亚齐的崛起,新加坡卷入区域博弈中,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毁了河口的据点。1600至1700年,新加坡逐渐没落。
英属时期
新加坡的近代史肇始于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登陆新加坡,与柔佛的胡申苏丹和天猛公签订正式条约,统治新加坡。1824年,两项新条约使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属土。 新加坡作为自由港, 吸引了来自周边各国的移民。新加坡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以华人为主,包括马来人、印度人和欧裔人等在内的多元种族的东南亚商贸枢纽。 1821年,首批移民的中国帆船自厦门开抵新加坡。到1836年,新加坡的华侨人口增13749人。
英国统治新加坡初期,为了使各族裔能自行管理族内事物,曾执行了一段时间的甲必丹制度,就是各民族首领直接监督,由头人向驻扎官负责的制度。1826年,新加坡与马六甲合并为海峡殖民地时,甲必丹制度1826年11月废除,新加坡开始有了自己的司法制度。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位于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
殖民统治者时期,殖民者对新加坡族群实行的是"分而治之"的种族隔离政策。 殖民时期,新加坡各族群团体间都有很明显的经济、劳工分界线,各自居住在彼此独立的空间区域,职业和学校中, 华人社会处于半自治状态。 官吏、驻军和商贾主要是英国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包括富商、内地农民和劳工。马来人通常是渔夫和船夫,并担任巡逻警察。
1820年至1840年,新加坡作为港口城市飞速发展。苏伊士运河在开通后,新加坡成为连接欧洲和中国的最短路程,大大提高其国际战略地位。1931年至1947之间,本地出生人口开始超越移民人口。
日据时期
1942年2月15日,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陆军第25军占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由于华人对日本的顽强抵抗,激起日本人对华人族群的整体仇恨 。日本人占领新加坡之后,支持马来人并利用告密政策,鼓励马来人告密华人和杀害华人,拉大了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隔阂和仇恨。 日本统治新加坡的时间里,新加坡民生凋敝、人口伤亡惨重。 集体屠杀的地点有20多处,被残酷杀害者达25000多人, 是新加坡开埠来的大浩劫。 另一方面,日军采取各种手段疯狂搜刮人力,以补充在战争中的军力和劳力的不足。仅在为日军扩大侵略需要而修建的"死亡铁路"中,就从新加坡和周边国家征募了15万民工服苦役,其中"有一半人员被摧残致死"。 日本对新加坡采取了疯狂的经济掠夺政策, "人们缴纳的征税税率,在日本统治期间增加了40倍" 。
自治阶段
1945年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就解散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 ,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1954年11月21日,人民行动党正式成立。
1947年,新加坡有华人72.9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7.8%,是新加坡华族占总人口的最高比例。1949年以后,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几乎完全停止,新加坡的华人移民主要来自马来亚 。 1951年,英政府修改华校中学制度,此举导致了1951年大罢考事件,南洋大学于1955年在创立。
1955年,新加坡举行选举,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长,由他所领导的劳工阵线,同巫统和马华工会组成联合政府,由于争取完全自治谈判破裂,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
1958年8月,英国国会通过了《新加坡国家法令》,新加坡从此实现了完全自治,英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宣布紧急状态等权力。 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5月30日,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赞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新马合并
组建马来西亚联邦后,新加坡民族主义并 未终结,随着与马来西亚执政党之间摩擦的加剧而进一步高涨,直接推动其建立独立主权国家主张的提出与实现。
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中央政府歧视他们。
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成增加到6成后升温,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 。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后, 印尼和菲律宾就与其断交,尤其是印尼坚决抵制该联邦的成立。由于印尼是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印尼的断交使新加坡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
人民行动党成立后提出了"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口号,这与当时巫统的领导思想相违背。由此,导致1964年7月21日爆发了巫华暴乱(黑色星期二) ,同年的9月2日,芽笼地区发生了巫华冲突 。 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担心华人会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认为解决两个族群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独立出去,以保证马来族的统治,于是,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 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尤索夫·宾·伊萨克出任首任总统。
单独立国
新加坡在建国后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 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共同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宣言》,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 ,1961年的居民区火灾导致大批人员失去家园,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各种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隔阂,民族间关系紧张,冲突、矛盾时有发生 等问题。
1966年2月,新加坡工艺学院附近发生暴乱。除了和东南亚邻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外,新加坡还积极地向外发展引进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外资和企业来新加坡发展,用大国的势力来均衡新加坡的外交威胁 。 1967年4月,新加坡与印尼完全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新加坡开始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并在加冷、大巴窑等地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1949~1965年,新加坡总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率在28‰~48.8‰间,总人口从1950年的102.2万人增加到1965年的188万人。 1966~1986年,总人口增长幅度明显趋缓,人口增长率在13‰~23‰之间,1966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实行抑制生育政策。
为了以国家认同取代种族认同,新加坡政府延续殖民地时代偏重英文的政策,大力发展英文教育,加强英语在政府、商业、资讯、社会等各方面的运用。 政府重视英文的政策迫使家长纷纷为孩子选择英校,最终导致华校解体。华文两大报《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于1983年强制合并。 1987年,政府实施统一源流的教学,推行以英文为教育媒介语、母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政策,并且让唯一的中文大学-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开始推行讲华语运动,80年代设立中学儒学课程,90年代宣布新的华文教育政策。
亚太和区域社会经贸格局的改变,促使新加坡从2 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对其文化政策进行调整,改以多元文化政策以取代建国前期推行的抑制种族文化政策,鼓励各民族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加坡开始着手进行税制结构的调整,试图降低所得税的税率,进行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大幅度调整了政府的税收结构。1982年开征外国劳工税,1994年4月1日开征货物与劳务税。 新加坡充分发挥马六甲海峡的地缘优势,成为世界最大的炼油中心和石油交易市场之一。 新加坡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及利益多元化倾向使非政府组织大量涌现,如新加坡自然协会、妇女行动和研究联合会 、伊斯兰教专业人士联合会等。 为达到族群融合的目的,1989年3月,新加坡政府出台了族群融合政策 。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得到很大的扩展;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政策手段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
新加坡政府为弥补因低生育率而导致的人口数量不足、平衡种族结构和发展高新产业,采取大规模引进高素质移民的国策。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不断提出吸引优质劳动力的计划。1977年,新加坡推出国外人才居住计划。1990年10月3日,中新建交后,中国人始大规模涌入新加坡。
1990年11月28日,吴作栋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
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 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选总统,纳丹于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
2004年8月,李显龙接替吴作栋出任总理,并于2006年5月、2011年5月和2015年9月三度连任。